2013年7月21日星期日

風繼續吹, 不忍遠離

最近真是越來越懶了, 離上次發文, 竟然又已經隔了一個月, 原來的周記, 慢慢變成了雙周記, 如今又變成了月記! 話又說回來, 在指數走勢飄忽不定, 大市牛熊難辨, 個股表現神經兮兮, 盈喜股價可以不升反跌, 殘股可以莫名其妙大升的市場, 每星期發表看法, 多半會經常出現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 明天的我又打倒今天的我這樣的情形. 既然如此, 獻醜還不如藏拙.

不敢獻醜, 倒不是覺得自己水平有多差. 報章專欄上, 網絡文章里, 各大論壇中, 最不缺乏的是那些高手專家發表的各種觀點和各種買賣貼士. 經我仔細觀摩學習, 得出的結論是: 有本事將問題講清楚, 帶領大家賺錢的只是極少數, 而能讓大家越聽越糊塗的倒是一抓一大把. 比起這些磚家, 我覺得自己已經不錯了, 起碼我有自知之明, 哈!

這幾個月的市場, 上演最多的是黑色幽默劇. 強勢板塊紛紛倒下, 虧損累累的殘股卻不時絕地大反擊; 發盈喜是股價下跌的催化劑, 盈警雖然不時將相關股份推入深淵, 可是升幅最大的也經常有垃圾股的身影, 比例還不算少; 指數平穩, 但二三線股卻不時出現洗倉潮, 而且強勢股領跌的次數並不少. 這樣的整體表現, 像極了熊市來臨, 可是恒指卻一直跌不下去. 固然, 國企指數表現極差有可能是領先指標, 可是明星股份不時出現的情形似乎又像是升市快來的樣子. 感覺上, 這樣讓人難以看懂的市場, 如果博士進來, 可能變成白癡出去; 學巴菲特進去, 可能被扒層皮出來. 因此, 我現在只有最卑微的目標: 我可以接受進去的時候想發財, 出來的時候想發瘋, 但不要讓我進去前身家像姚明, 出來時卻變成了曾志偉.

到目前為止, 今年我的組合表現仍然不佳, 稍可安慰的是姚明還沒有變成曾志偉, 勉強算是王治郅. 離年底還有近半年, 反敗為勝的機會仍然存在, 成功的可能應該高過國家隊明年進入世界杯. 這段時間, 主要的工作是調整及嘗試, 包括對組合結構的重組, 個股選擇的思路, 買賣手法的反思及改變之類.

調整組合的結構, 主要來自以下的一些想法:

1, 大市跌不下去, 二三線股經常被洗, 包括不少之前當炒的熱門股, 可能的原因是經過早前跌市時的拋售後, 基金整體持股已經不高, 因對後市仍謹慎, 但又需要維持持股比例, 只好將資金停留在大市值股份上, 結果指數有支持力而細市值股則較弱, 另外, 國內資金繼續擴大在港股的影響力, 導致波動性大增.

2, 克强經濟學尚未有很明確及全面的展示, 但很有可能未來的經濟增長不再是像以前那樣的投資拉動, 發展質量的重要性應逐漸高過數量, 而這過程應該是較長期的. 因此, 環保醫療清潔能源及服務業之類的未來發展方向不缺乏機會, 但不代表基建房地產之類的過往明星主題就此沉淪.

3, 美國退市日程表似乎未定, 但趨勢相信已經形成, 所差的只是不知步調是快是慢, 時間是早是晚而已. 較長期看, 債息應該是向上的.

由上述考慮出發, 我的選股考慮了幾個方面:

1, 債息上升對本港房地產市場是個衝擊, 尤其在目前這房價仍居高不下的時候, 可能發展商要面對壓力, 也不利包租公, 但對高現金并管理良好的公司和租金占經營成本多的公司有利, 對依靠長期資產配置收益和負債之間的差異賺取利潤的公司如宏利也應該是有利的.

2, 經濟如何轉型及能否成功無人清楚, 但有些行業的盈利及前景應該是較明顯的, 應成為組合較穩定的成員, 而配置的比例, 除盈利前景外, 估值如何是重要的考慮因素, 在現在大市走向未明的時候, 估值甚至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 這些行業, 林少陽先生多次推薦的燃氣和電力, 大可成為必備成員.

3, 熱門概念股在任何時候都有賣點, 當前大市牛熊交織, 其吸引力尤為突出. 為組合增加攻擊力, 舍它們無更佳選擇. 板塊選擇上, 環保, 新能源, 科技股之類, 是重點對象, 但考慮到這些股份的買賣中, 內地資金的身影越來越明顯, 必須多加小心.

4, 內地企業普遍缺水, 融資渠道又限制多多, 相信各種財技表演會不斷出現, 借殼, 注資, 轉型是主要手段. 那些背後有強大背景的潛在交易對象和已曝光的公司可能存在中長線機會.

5, 業績期將近, 儘量避開可能盈利倒退的公司, 儘量多持有業績可見度高甚至已經發盈喜的公司及較肯定已經業績反轉向好的前績差將績優的股份.

現在的持股中, 主要包括了以下幾類:

1, 我開始建倉保險股及零售股, 因準備分段買, 尚未建倉完成; 另外, 我仍保留了一些高息股, 占組合近一成. 有觀點認為高息股開始失去光芒, 但我相信, 是否如此, 主要的還是取決於買入的成本和目的. 比如, 從資產配置的角度, 我不相信現在只占組合市值一成多, 買入成本十幾元并持有了好幾年的領匯, 不值得繼續持有.

2, 電力股和燃氣股占了組合超過一成, 并仍留有增持空間. 考慮到大市的不確定性, 我更傾向分段逢低買入, 結果持股比例遲遲未能達標, 但我相信機會總是存在的. 比如我週五就成功在2.89的當日低位撈了一注2380. 另外, 我持有少部位的醫藥股.

3, 手機相關股比如2018, 732, 2382, 2369相繼倒下, 但騰訊和金山仍維持在高位, 而阿裡巴巴上市在即, 可能代表市場資金開始了舍硬件取軟件的趨勢. 我配置了一些科技股.

4, 做為較中長線的投機, 我的組合中以分散投資的方式配置了超過一成的題材股, 希望有些意外之喜. 為控制風險, 其中的相當部位放在了有國企背景及股價對資產出現明顯折讓的股份上, 希望就算投機落空, 原有的折讓可以提供安全網, 假如營運有改善, 本身的基本因素變好也可提供股價上升的動力.

5, 上述較中期的投資外, 我買了些做短期投機用途的股份.

形成上述的框架用了幾星期的時間, 因為買賣手法的改變, 賣出時相當乾脆, 都是一次清貨, 而買入時則相當緩慢, 有時出現越買越低的情況, 結果現金比例有所上升, 而組合表現暫時未有明顯改善. 暫時, 這樣的情況在預期之中, 我希望效果能在業績期後開始顯現, 假如未能如願, 就又要再閉門思過了.

到目前為止, 整個計劃尚未完成, 個別股份似乎仍需調整, 但基本框架已定, 需要的是運氣的配合了.

 阿Q式地說, 我今年表現欠佳, 固然自己的策略出問題是主要原因, 運氣不好也是理由. 我今年多次出現賣出後股價突然急速反彈, 買入後莫名其妙下跌的情況, 也不幸中了幾個地雷, 對組合表現產生嚴重負面影響.

對於表現欠佳, 有很多人將原因歸因於市場環境不好, 也有網友多次向我提及轉投美股的好處及必要性. 確實, 在一個強勢的市場, 獲勝的機會明顯高過弱勢市場, 然而, 市場之外, 我們還要考慮到自身的情況. 比如, 一個自己完全陌生而強勢的市場和一個自己非常熟悉但弱勢的市場, 哪一個更適合自己? 客觀的牛市優勢能否抵消自身因陌生而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及技術變形的消極影響呢? 在人人覺得形勢大好的時候才開始進入, 並且是抱著邊摸索邊學習而又想贏錢以抵消之前在港股的虧損的想法進入, 會不會一定比繼續留在港股市場的勝算大呢?

別人的想法如何, 我不知道, 他們的做法對錯, 對我的參考價值也不高, 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 對我來說, 在經歷過97亞洲金融風暴, 99科網爆破, 03非典危機, 08金融海嘯後, 我雖然沒有做到年年贏錢, 但做到了年年跑贏大市, 賺取的利潤相信也超過大多數人. 這是我的主場, 我何必一定要去趟別人的渾水呢?

風繼續吹, 但我不忍遠離.

YTD :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