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0日星期一

重倉金融股---------中短線倉2015年第一季持股

165   光大控股              21.3%
806   惠理集團              19.5%
656   復星國際              12.1%
6881 中國銀河              10.2%
1788 國泰君安                9.1%
1336 新華保險                6.9%
1297  擎天軟件                6.7%
2318 中國平安                5.0%
354    中軟國際                4.7%
882   天津發展                3.9%

這個組合的目的, 很明顯是追求較高的回報率, 因此可以容忍較高的風險. 不過, 在吸取去年(其實這幾年都是)這個組合炒賣過度而效果卻不佳的教訓後, 今年的買賣次數明顯減少了, 說是中短線倉, 開始顯得有點不太貼切:D

與去年底相比, 組合的基本框架沒有大的變化, 主力買的是A股和港股將持續走牛. 不過, 選股的思路持續進行了微調, 結果現在半數的部位配置出現了變動.

季初我放棄了宏利. 一直以為美國今年上半年就有機會加息, 在歐洲QE及中國減息後, 對此我已經不太樂觀, 此後聯儲局釋放的信號肯定地證實了我的期望是錯誤的, 我在約145元出清了所有的宏利持倉.

去年底持有頗多的內地券商股, 它們為去年力保不失貢獻不小, 但進入今年, A股曾經有一輪調整, 雖然此後又持續攀高, 但這些券商股卻未能跟上. 個人估計, 期間恆指不振固然有關係, 主要還在於它們的估值當時已經不低, 而港股市場因為資金流入不足, 未能承受更高的風險胃納, 權衡之後, 決定只留下估值最低, 但大股東是匯金的銀河.

南方A50是買賣A股的替代, 在經過兩輪出入之後, 未有再次買入, 因為資金去了其他股份. 在此股雖然兩次獲利, 不過, 事後孔明, 如果買滬深300指數可能更好. A股實在太牛, 而今年以來A50的成分股整體而言跑輸了滬深300成分股, 因市場熱點不斷轉移, 不再如去年底那般以金融股領軍. 在最後一次賣出A50後, 我一直未能在心目中合適的價位買回, 唯有尋找其他目標.

中海集運是失敗的交易. 本以為在油價低企及一路一帶概念下, 買入此股能有所斬獲, 結果令人失望, 之後換入中海發展, 還是以失敗收場. 得出的教訓是業績不佳的股份, 不能寄望太高.

同樣未能有理想結果的是中聯重科1157. 我買在了約4元的理想位置, 卻未能把握機會在年初高位沽出, 原因是對其受惠一路一帶期望太高, 但市場明顯不認同, 相比此股, 業績較佳的中鐵和中鐵建等表現明顯好得多. 再次證明, 就算概念如何美麗, 業績始終是最重要的. 我在不久前沽清此股. (如果等到今天, 我可以在好得多的位置沽貨. 可惜.) 同類股份, 期間曾經短炒1829, 只是因為對1157期望過高, 未有以1829替代1157, 非常遺憾.

因為對新華保險引資失敗的失望, 同時有新的買入對象(復星國際), 我減持了此股, 另外, 持重倉的光大曾經明顯下跌, 我覺得超值, 減持了一些平安保險加碼光大.

套現的資金, 大部分陸續建倉復星國際和國泰君安. 復星國際的模式在向巴郡靠攏, 以低成本的保險資金抄底廉價的歐洲資產, 并抓住內地創投的熱潮. 在目前全球資金氾濫的情況下, 復星這樣的經營模式或將得到黃金機會取得跨越式的發展. 復星剛剛發佈了業績報告, 集團董事長郭廣昌今年寫給股東的信值得細讀. 復星的保險業務將佔比越來越大, 結構有點類似中國平安, 有所不同的只是復星有經營產業而平安主要是金融控股. 目前的股價而言, 復星的估值比中國平安存在折讓. 我認為這個折讓未來將減小甚至消失. 在數次少量加碼後, 復星目前已經成為我的重倉股份.

國泰君安是在年初沽出宏利後買入的, 坐艇好久, 總算等到晴天. 很明顯我買此股是因為看好港股, 同時期待它能受惠滬港通.

兩隻軟件股是在沽清中聯重科後買入的. 適逢互聯網+的概念熱炒, 它們也跟隨同業大升. 失之中聯重科的東隅, 收之互聯網的桑榆. 看起來運氣並沒有遠離我.:D 

持倉最細的天津發展是老朋友了, 業績發佈後股價異動, 留意到業績報告中管理層提及, 今年是重要的一年, 引發聯想-----是不是今年資產置換, 變身醫藥股有眉目了? 還有些資金, 就買了些. 假如變身醫藥股, 估值由目前的不到0.6PB上調到醫藥股普遍的2PB以上, 那就發達了:D 人總是需要有點夢想的, 不要說夢想總是太荒謬-------萬一夢想真的實現了呢?

這次牛市, 估計最重要的主題將是資本運作. 國企改革必須藉助金融市場, 註冊制利好創投, 過剩產能通過一路一帶消化, 背後同樣需要資本市場的幫助. 身處中港市場, 必須接受這個市場是政策市的現實, 炒股必須緊盯國策, 是這個市場的特色. 市場熱點不斷轉移, 是牛市必然的現象,然而, 我們不必不斷追逐這些熱點, 抓住主要矛盾, 已經足以獲利. 上一輪牛市是資源為王, 背景是全球化下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這一輪牛市, 或許是資本運作的大時代呢.




減持REITs及優化持股------長線倉2015第一季末持股

6837  海通證券            14.0%
388    港交所                12.5%
2800  盈富基金            11.1%
778    置富產業信託     9.1%
823    領匯房產基金     8.8%
808    泓富產業信託     8.4%
2828  恆生H股ETF       7.9%
1336  新華保險             6.3%
54      合和實業             5.0%
3899  中集安瑞科         4.8%
152    深圳國際             4.2%
966    中國太平             3.7%
1038  長江基建             3.3%

長線組合一向比較保守, 主要目的是獲得比較穩定且能逐年有所增長的分紅, 並且期望能保值. 基於此, 組合構建的基本思路是力求平穩, 不求大幅的賬面增值, 也努力避免組合表現大起大落. 

在此前幾年的低息環境下, 簡簡單單的重倉高息股, 再配搭部分增長股, 同時以盈富基金這類和大盤表現相若的股份鎮住中場, 已經可以輕易跟上大市的腳步甚至超出, 同時還可收穫不斷增加的派息. 

不過, 今年開始, 局面有所改變. 

美國加息的步伐終於將開始邁出, 同時, 本港房地產在熾熱多年後似乎開始高處不勝寒, 自由行的放緩也將對商鋪租值有負面影響, 這些負面因素或許預示此前幾年REITs的好年華即將結束. 長線倉此前持有大部位的REITs, 或將面臨分派增長停滯, 估值被下調的風險.  重倉的REITs面臨風險, 但A股的火熱及人行的減息為其他持股帶來機會. 港股, 尤其是恆生指數, 似乎暫時沒有怎麼跟上A股的腳步, 但基於估值的優勢, 相信遲早會有跟隨升市的一天的.

基於上述的大方向的變化, 這一季, 長線倉做了一些調動. 大方向是減持派息股, 增加和大市比較相關的部位.

領匯發展似乎開始面臨瓶頸, 為維持增長, 甚至開始買地做開發商, 目前估值也相當高, 我在近50元將其陸續減持, 目前持股只有高峰期的約1/3. 減持後, 領匯和其餘兩隻REITs目前合共占組合約1/4, 以一個保守的組合而言, 這樣的比例應該是合適的. 

除了減持領匯外, 組合沽出了交通銀行, 華電國際和昆侖能源.

內銀始終未能讓我放心, 當初買入, 只是因為它的股價低於賬面值, 希望能借A股的東風重回賬面值以上, 同時是和指數基金一起做中場, 後來覺得還是簡單的用國企指數效果可能更好, 因此沽出. 華電國際應仍可受益於減息週期及低煤價, 但政策風險始終存在, 在另有替代品的情況下被我沽出. 昆侖能源以前買賣過, 因油價下跌及中石油人事動蕩受累止蝕沽出, 之後在跌破7元時成功撈底, 但始終未能找到股價上升的催化劑而沽出.

沽出所得的資金用來買入長江基建, 中國太平, 深圳國際, 中集安瑞科, 并加碼H股ETF.

領匯面臨發展天花板, 但長江基建進軍歐洲, 趕上了好時候, 跟隨誠哥的腳步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比較遺憾的是股價一直在高位, 目前尚未能找到機會加碼, 只能建立基本倉.

內險股同時受惠A股火熱及內地減息, 應該正開始新一輪的牛市, 之前只買入新華保險, 既然騰出資金, 加大這個版塊的投入理所當然. 比較美中不足的是它們的息率低, 不太符合此倉的操作方向, 因此限制在較低的比例上. 希望它們的股價表現能彌補息率低的不足.

深圳國際是華電國際的替代品. 息率不錯, 股價平穩, 估值不高, 而且, 可能未來有國企改革的故事可講. 看起來似乎好過華電國際. 從最新發佈的業績及股價的表現看, 這個換馬應該是對的.

昆侖能源當時買在了好位置, 但一直在底部沉浮, 雖然有信心業績及股價將重新走向正軌, 但時間實在難以判斷, 因此我一直在糾結是否持續等待. 糾結的原因是此股不是此組合喜歡的高息股, 也不是業績穩定可預期的績優股, 唯一的持有理由的等待業績反轉. 恰好一直追蹤的同類的3899中集安瑞科在業績發佈後市場給了正面的反應, 因此當機立斷賣出換入3899. 以較明朗的換入較不明朗的, 勝算應該更高-----執筆之時, 當時買入價6.35的3899, 已經升到7.7, 而沽出價為7.41的135, 現價只微升到7.68.